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 | 志书丹青:方志舆图里的广州时空叠影

发布日期:2025-04-28

4月19日,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化作广府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现场,一场围绕广州方志舆图的讲座“志书丹青:方志舆图里的广州时空叠影”在此举行。主讲人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刘玉青博士,与谈人为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博物馆)孟霜桥博士,讲座吸引了众多在读学生、地方史志爱好者参与。本期讲座内容以主讲人多年收集的系列方志舆图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广州城的舆图绘制历史、从“我者”与“他者”的视角理解一群人与一座城的互动过程,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数百年的时光,重新领略广州城厚重的“历史年轮”。



广州地方史志相关概念解释


讲座第一部分,主讲人重在厘清“古地图和历史地图”“地方志和方志舆图”“广州府、广州城和广州市”三组基本概念。她指出,中国古代地理学素有“左图右史”传统,早在西晋时期,制图学家裴秀便创立“制图六体”理论,其《禹贡地域图》首开科学制图之先河。这一理念绵延千年,宋代郑樵在《通志》中强调“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亦重申“地理之学,非图不明”。由此引出:古地图是古人绘制的原始图档,历史地图则是今人基于研究的复原重构;地方志收录的方志舆图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社会变迁的立体镜像,名副其实为地方百科全书。在解析“广州”概念时,主讲人以三百年行政沿革为切入点,广州府(明清行政区)、广州城(城墙内的传统城区)与广州市(现代城市)的空间关系,生动呈现了其从“府城”到“省城”的职能演变。这些概念的梳理,为观众理解后两部分的内容提供了参考坐标。




方志舆图中的广州城


讲座第二部分,主讲人以收集的大量方志舆图为材料,系统梳理了明清广州方志舆图的绘制演进史。明代舆图以写意笔触勾勒城市轮廓,万历《南海县志》中的县治建筑群图开创性地将官署、学宫等重要建筑以简笔画形式定格,其空间精度仅至县级,重点标注府治、主要聚落等地理要素。到了清代前中期,广东海岸线初现轮廓,主要以写意的线条为主,康熙《顺德县志》首现“按方计里”的网格测绘法,空间精度提升至“都”级行政单位,雍正朝后营汛图、海口图等专题地图批量涌现,珠江口军事布防与通商要冲被纳入制图视野。至清中后期,经纬度测绘技术与传统计里画方绘图方法相交融,广州城图逐渐褪去山水画意境,道光《广东通志》中的省城图已显现道路网格与聚落要素的相对空间比例,标志着测绘技术向近代的转型。晚清方志舆图在西方测绘技术影响下完成蜕变,光绪年间《广州府志》附图中城墙走向、街道布局内容细致,沙面租界、机器局等新地标被精准标注。这场跨越四个世纪的视觉革命,不仅记录着广州从传统府城向近代都会演进的空间叙事,更折射出中国制图学由艺术表达向科学实证的范式转换。




一群人与一座城的互动


讲座第三部分,主讲人通过“我者”与“他者”的双重视角,重构了广州城的立体历史记忆。本土建设者笔墨间,三国步骘登高望海择址建城,将“负山带海”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城市营建智慧;明代黄佐以“土地、人民、政事”三大要素奠定修志纲领;清代阮元主修《广东通志》时引入江南考据学风,重塑岭南学术脉络。屈大均笔下元宵节庆的龙狮百队、陆上龙舟,则让文字舆图之外的市井烟火跃然纸上。西方观察者的记录则提供了独特的外来视觉:16世纪葡萄牙人托梅·皮列士惊叹广州“城墙七英尺宽,港口巨舰云集”的商贸盛况,加斯帕德·达·克鲁兹详述城墙与壕沟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18世纪末马戛尔尼使团笔下的珠江两岸,既有英式陈设的涉外馆舍,也有登台可见的“江河舟楫”全景;19世纪法国人拉萼尼的市井速写中,穿蓝袍的市民、披竹席的乞丐与巡回理发师共构广州城的街巷生态。这些跨越千年的图文记忆,既印证了岭南先民“因势筑城”的营造智慧,也留存了西方视角对广州港口、军事、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当方志舆图中的城池轮廓与旅人笔记里的市声帆影交叠,一座兼具行政中枢、商贸枢纽与文化熔炉特质的千年名城,在时空对话中显影出完整的历史肌理。


与谈人互动及观众交流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谈人孟霜桥博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辟总结,充分肯定了主讲人深耕史料的学术功底、逻辑缜密的梳理分析、精心细致的前期准备,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特别指出“珠江水道环境与广州贸易的地理与社会发展共生关系”的探索路径,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前景。现场观众围绕讲座主题,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兼具公众科普与历史关照的讲座,不仅重现了广州城的千年脉络,更以以史鉴今的思辨为城市发展做了新的注解。




本期讲座系研究院“学海争鸣”系列讲座第五讲,同时也是主讲人刘玉青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CZS04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ZL05)、《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2023GZDD14)阶段性成果内容。




【供稿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 张瑨欣、周子寒

【初审 罗欢】

【终审 禤健聪】


Copyright © 2024 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文化科技中心二楼

Copyright © 2021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行政东楼前座646、648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