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戏曲与南音的现代剧场重构”讲座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讲座系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艺韵流深”系列讲座第五讲,特邀香港戏曲创新领域实践者江骏杰与跨界艺术家林沛铭联袂主讲、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潘妍娜副教授担任主持,部分广州大学师生及市民参加了此次讲座,共话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共同见证这场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理念交融的思想盛宴。

江骏杰:
东西交融的戏曲创新实践
作为香港新生代戏曲导演,江骏杰以《西游记》的跨文化实验为切入点,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在戏曲现代化转型道路上的探索历程。江骏杰坦言,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他尝试将粤剧与西方交响乐进行融合,但首次创作遭遇了“滑铁卢”。然而,他在研习日本能剧、印尼爪哇舞等东方传统艺术后豁然开朗,顿悟到:“东方戏剧根植于‘神性’表达,与西方科学实证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后受老师的影响,江骏杰进行大胆创新,以身体为媒介,在空间中以“字”的形态展示作品《林冲夜奔》。这一成功实践使他深刻感受到“解构”的乐趣,并促使他在2019年香港艺术节上推出重构经典的作品《后话西游》。该作品成功实现了传统程式与现代解构手法的有机统一。

在传统曲艺创新方面,江骏杰则重点解析了南音艺术的活化实践,分享了他别具匠心的创新举措。他巧妙地对杜焕等前辈的经典剧目进行解构,在其中加入南音的戏曲锣鼓元素,创造性地为观众展示“即兴说书”(即南音加杂技)的表演形式;他将南音与音乐剧作曲即兴音乐元素相融合,进一步突破传统界限,创作出作品《河流》,为非遗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林沛铭:
从形似到神至的表演哲学
随后,跨界艺术家林沛铭则以“得意忘形”这一富有深意的四字箴言开启艺术对话,系统阐述其“形—意—神”的表演进阶理论。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现场即兴互动,生动演示了演员间“能量场”构建、观演互动关系重塑等核心命题,带领观众体验“沉浸式创作”的独特魅力。他精心设计的“音乐即兴反应”互动引发了全场的热烈参与,生动彰显了“表演是生命力的双向流动”这一艺术理念。


在讲座圆满落幕之际,潘妍娜副教授进行了总结:此次讲座深刻揭示出传统艺术传承的双重维度,即既需恪守文化基因,又要勇于突破形式桎梏。她特别指出:“江骏杰先生的跨文化探索与林沛铭先生的观演互动关系重构,为戏曲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供稿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图片 张瑨欣】
【编辑 张瑨欣、马翠怡、周子寒】
【初审 罗欢】
【终审 禤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