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渔唱》创作谈”活动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此次活动聚焦荔湾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邀请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彭有庆及《荔湾渔唱》主创成员唐令欣、程柯岩进行发言,全面且深入地与大家分享从创作思路、调研成果到舞蹈编排的细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荔湾研究院副院长张艳及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编导方向研究生参与座谈,围绕原创舞蹈作品《荔湾渔唱》的创作历程、艺术价值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对话。
创作溯源:
探寻荔湾文化脉络
活动伊始,彭有庆老师围绕《荔湾渔唱》的创作背景,详细讲述了其创作初衷与前期调研过程。“荔湾渔唱”作为明代广州“羊城八景”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目前以此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创作相对匮乏。为精准捕捉荔湾独有的水乡韵味,团队多次深入荔湾的古街古巷、河汊岸边,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搜集法等多种调研方式,拍摄了诸多反映荔湾风情的照片。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聆听他们讲述那些口口相传的荔湾故事,了解到荔枝湾名称的由来。从唐代岭南节度使郑从傥在此建园遍种荔枝,到五代时期南汉国大规模开发,再到清代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直至后来因日军占领、工业发展导致荔枝湾日渐萧条……这些历史素材都为《荔湾渔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使作品深扎于荔湾的生活土壤,散发浓郁的烟火气息。

艺术探索:
创新多元表达形式
在创作理念分享环节,创作团队主创成员唐令欣、程柯岩阐述了如何将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赋予《荔湾渔唱》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在舞蹈创作方面,《荔湾渔唱》立足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在“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意境氛围中,描绘渔女们在红色晚霞映照下,唱着渔歌满载而归的质朴生活场景。在动作编排方面,团队从提炼生活动作、构建渲染意象、描绘人物性格、灵活运用道具、提取古典舞元素、调度编织队形等多个维度展开创作,融合古典舞韵律与现代审美。《荔湾渔唱》以划船、撒网、收网、喜归等劳作场景进行框架建构,以声入景、以舞传情,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传达出渔女们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许。
传承展望:
推动文化持续发展
在自由讨论环节,张艳副院长从优化舞台表演整体性出发,秉持遵循美的原则,针对《荔湾渔唱》的优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现场的研究生也积极踊跃,纷纷分享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方法。
本次“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渔唱》创作谈”活动具有深远意义,为艺术创作者、研究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对荔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开拓了新思路。展望未来,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与音乐舞蹈学院将继续携手共进,推动荔湾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出独特魅力与光彩。

【图文 周铭真、何洁】
【编辑 张瑨欣、马翠怡、周子寒】
【初审 罗欢】
【终审 禤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