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号下午,“佛地沧桑——荔湾西来初地的文学传说与历史考证”公众讲座在荔湾研究院举行。广东銮舆堂堂主何车从广州四大名寺的渊源和内涵说起,向听众介绍了荔湾区下九路华林寺内文物及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来历、布局、建筑变迁、保护情况,详述了舍利、罗汉等佛教用语的文化内涵,并分享华林盂兰会及粤剧戏曲对该民俗活动的演绎故事。本次讲座由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指导,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讲座系荔湾研究院“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第十讲,主持人为广州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顾问梁致远。讲座全程以粤语进行,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历史文化街区爱好者参加。

何车首先介绍,华林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是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中印文化交流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首,禅宗文化的祖庭。丛林为佛教名词,其源取喻草木不乱生乱长,表示在其中有规范法度,后引申为出家人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南天竺国高僧菩提达摩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渡广州,于绣衣坊码头登岸,并在此建造西来庵传教。后世信徒遵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在其登岸地点立碑为西来初地。
据《华林寺开山碑记》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宗符禅师从福建华林寺云游而至,募资扩建,重修西来庵,增设禅房、僧房、大雄宝殿,又开拓庭院,广植树木、引入流水,并将其改名为华林寺,成为广东名刹。山门在长寿西路,南至今上下九,西在毓桂坊,东临新胜街,面积达到了三万余平方米。目前周围一带已成为居民区和商业街,相关街巷及西来西小学的命名都是历史的见证。故而“西来初地”标示了广州西关在禅宗文化的独特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大象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后何车表示,佛舍利、五百罗汉以及《龙藏》佛经是华林寺的镇寺之宝。康熙四十年,华林寺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用来奉藏22颗佛舍利。此座舍利塔高达七米,用星岩白石砌成,每块白石以青铅粘连。塔身布满雕花,精致玲珑。道光二十六年,华林寺住持祗园法师大兴土木,修建五百罗汉堂,建筑斗栱雄大,庄严宏敞。堂内有御碑阁,阁里藏有皇帝赐的诏文碑及“万岁牌”,堂正中奉祀达摩禅师像。祗园法师亲自到浙江净慈寺,临摹五百罗汉的形象,带回广州,请工匠塑成金身供奉。每个罗汉大小与真人相仿,以数尺高的底座承放。罗汉堂直到咸丰元年才完工大吉。墙为水磨青砖花岗岩石脚,饰以精美的灰塑瓦脊,檐口为琉璃勾头,滴水剪边。堂正中有一座铜铸的阿育王塔,净重750公斤,高4米。同治五年,有寺僧步行上京,请赐清皇室印制的《龙藏》佛经,历时三年,将一万三千卷经书运回寺中,建尊经阁收藏。
华林寺举办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为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会。广州过去有“三元诞”的民间风俗,上元诞在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诞,十月十五为下元诞,届时三元宫十分热闹。其中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节,民间俗称为“七月半”。过去广州每逢盂兰节,便要设水陆道场,陆上道场多在华林寺举行盛大的“盂兰节万人缘会”。清壬申《南海续志》对此记载:“粤俗佞神而豪侈,奢靡特甚。七月盂兰盆会亦曰‘万人缘’,则以华林寺为最。”因此衍生出《目莲救母》《附荐何文秀》等粤剧作品,以及“呃鬼食豆腐”等粤语歇后语。清代中叶番禺诗人张维屏有《广州杂诗》记载当年盂兰节的情景,诗云:“水陆中原结万缘,曾看快艇办灯船。火龙百丈横珠海,七十年中见两年。”

何车继续介绍,华林寺是广州丐帮“关帝厅”的大本营。清光绪年间,广州城中存在着一个人称“关帝厅”的丐帮集团,最初其聚集在西关一带,各级头目分别驻扎在洪圣庙、文昌宫、孔子庙、湄州寺、莲花庵等寺庙,而总头目则驻扎在华林寺内。后来来了一个名叫陈起凤的丐帮头目,这人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当过头陀,有一身好武功,为人仗义。来到省城后,势力日益壮大,压过了原关帝厅的总头目,最后取而代之,把持了关帝厅,仍将大本营设在华林寺。

此外,何车还谈到,与当年华林寺乞儿相关的还有一种西关风味菜色,名为华林乞儿鸡。这种鸡的制法是将带毛之鸡以黄泥包裹,放在火炭中烧熟,然后去黄泥,再用油盐姜葱调味作料。做出来的鸡香气透骨,风味独特。直到60年代初,仍偶有一两间酒家出售华林乞儿鸡。此后失传。
除华林乞儿鸡外,华林寺还出产过华林水粉,这与原在华林寺内的五眼古井有关。相传,五眼古井为菩提达摩居留西来初地时亲手所挖,因有五个泉眼,通称“五眼井”。相传五眼井水能止烦渴,疗疾患。民国后,华林寺大部分殿宇廊庑被拆,改建民房,五眼井水受到污染,华林水粉亦从此消失,所幸五眼古井犹存,位置在今华林寺东南面。左侧地脚处,嵌一块石碑,上书“五眼古井”四字。左边墙壁上则嵌有一块古碑,碑两边及上部刻龙,下部刻海洋与龙门。额刻八字楷书“敕封广济桐君庙碑”,乃清朝道光皇帝御赐龙碑。过去西来初地有藻圣大王庙,祀桐君。
此外,碑文还记载了广州三元里乡民在抗击英军入侵时受到藻圣大王的保佑,天降大雨,淋湿英军火药枪等史事。碑文落款为:道光二十九年立石。不失为广州西关的一个文物景点。

最后,何车现场向观众提出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上下九华林寺冷冷清清,北京路大佛寺人头涌涌?”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为华林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言献策,希望开发更多西来初地文化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旅游或导赏线路及环线电车,带旺上下九业态升级及西关文商旅发展。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期讲座系研究院“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第十讲。“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以岭南地区人文地理、特色建筑、历史风貌等相关内容为主题,意在提升广大观众对岭南文化的整体了解,兼具经典、热点学术和文化话题,整合广州大学优质学术资源,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主讲,面向广大市民开放。
(来源:岭海文化艺术;编辑:韩翰;审核:禤健聪,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