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承非遗文化,探寻香云魅力”公众讲座在荔湾研究院举行

发布日期:2024-10-11

2024年10月10日下午,由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荔湾研究院”)主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支持,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的“传承非遗文化,探寻香云魅力”公众讲座在荔湾研究院举行。讲座系荔湾研究院“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第三讲,主讲人为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讲座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蒋艳萍主持,讲座旨在提高公众对香云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大批市民与非遗爱好者参加。

讲座伊始,王雪向听众阐述了“香云纱”的概念,即香云纱是一种全天然、纯手工、植物和矿物双重染的丝织物,同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香云纱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王雪指出,香云纱是国家非遗、广东独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染整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贸易在晚清时期是一种出口国外的重要商品贸易,因其特有的光泽被誉为“黑珍珠”。香云纱在旧时尤其受到上层人士的喜爱,其通常先让仆人试穿香云纱,将其穿软、穿细腻后再上身。优质的香云纱经得起时间沉淀,甚至时间越久,质地越细腻,其生于大地,利于大地,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因其全天然的品质、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穿着体验,深受岭南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岭南服饰的瑰宝”。

随后王雪详细讲解了香云纱的染制工艺。香云纱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包括选料、浸染、晾晒等,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其独特的“三洗九煮十八晒”工艺,更是让香云纱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璀璨。王雪还现场展示了香云纱的实物,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其独特的质感和纹理。

此外,王雪还分享了香云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她指出,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香云纱不仅在服饰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还逐渐走向了时尚文化的潮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享受。

紧接着,王雪向听众深入介绍了香云纱的主要原材料。香云纱由植物染料“薯莨”以及矿物染料“河泥”染制而成。薯莨又称薯榔、赭魁、禹余粮,属多年生缠绕藤本的薯蓣科植物,全株无毛。其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表面多须根,棕灰色,内部棕红色。薯莨的用途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中国东南沿海等渔区,渔民用薯莨来染衣物,处理网具、索具、帆具等,薯莨用量很大。澳门曾开设了多家薯莨商号,专门供应珠海等沿海渔港所需的薯莨。二是供应高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香云纱产业使用。

长期以来,香云纱只在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南海等地生产,主要原因是香云纱过河泥所用的泥料,是富含盐分和铁离子的河底矿物泥。不同于一般河泥,用来制作香云纱的河泥气味清新,染上灰色河泥没有土腥味。一方面,真丝和薯莨相结合能在真丝表面形成涂层,另一方面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和薯莨中的单宁产生反应,绸缎表面就会凝结黑色沉淀物。

最后的现场观众互动环节,王雪一一热情回答了听众们的提问。有听众询问香云纱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在年轻人当中如何传承,王雪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香云纱这一传统技艺正在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当代青年共同努力,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王雪呼吁公众提高对香云纱的认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注入新活力。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期讲座系研究院“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第三讲。“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以岭南地区多方位、多领域的本土人文特色、内涵等相关内容为主题,延伸至岭南文化相关探讨,兼及经典的、热点的学术和文化话题,整合广州大学优质学术资源,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主讲,面向市民开放。

                                                                                                                         (来源:岭海文化艺术;编辑:韩翰;初审:罗欢;终审:禤健聪)

Copyright © 2024 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文化科技中心二楼

Copyright © 2021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行政东楼前座646、648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