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走进广东古建筑”公众讲座在荔湾研究院举行

发布日期:2024-06-25

2024年6月19日下午,由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主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支持,广州文化公园、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的“走进广东古建筑”公众讲座(以下简称“讲座”)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顺利举行。讲座系研究院“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第一讲,主讲人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副所长崔俊,主持人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蒋艳萍副教授。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广大市民踊跃参加。

讲座开始前,由主持人蒋艳萍副教授向所有听众致欢迎辞,并对主讲人崔俊副所长以及本次讲座作简要介绍,同时对各位听众对本次讲座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讲座伊始,崔所长通过希腊帕特农神庙与陕西歧山早周遗址、罗马斗兽场与山西南禅寺大殿、罗马万神庙与山西佛光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与故宫等四组典型建筑物的对比,介绍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东方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向听众勾勒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大致轮廓。

随后崔所长谈及东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文化根源。首先,东方文化以人为本,不追求永恒,因此在建筑上主要发展木结构而不像其他建筑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其次,西方文化强调神权至上,而东方文化则强调皇权至上,因此从金字塔时代,西方人就把建筑当成一件永恒的纪念物。如圣家族大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设计始建于1882年,至今未完工。而中国的建筑则周期一般较短,如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两年之后未央宫已经基本建成,成为汉帝国的主要宫殿。而且受皇权更替的影响,中国的秦王宫、西汉长安三宫、东汉洛阳皇宫、西晋洛阳皇宫等都在新政权建立之时被烧毁殆尽。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东方建筑选择更为方便快捷的木结构的原因。再次,中国古建筑提倡节俭。《论语·泰伯》中记载:“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墨子》也提出:“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然后,礼制要求建筑遵守秩序、等级和宗族等的规范。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看作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从王城到宅院,无论内容、布局、外形等无一不来自“礼制”,在构图和形式上以能充分反映礼制精神为最高的追求。同时,建筑深受玄学影响,重视堪舆说。《皇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最后,中国建筑在功能上讲求教化功能和吉祥寓意。建筑中常有“继善楼”“万世师表”“友恭堂”等牌匾。

关于广东古建筑的特点,崔所长提出热带海洋性、中原文化滞后性、民系多样性和海外包容性等四大特征。首先,广东古建筑重视遮荫、通风、防潮和水题材,呈现出强烈的热带海洋性特征。如建筑室内空间高,逐级递增,有利于内部的通风散热;庭院空间不大,常有天井,有利于采光,而且较小的垂直空间热气容易上升,有利于散热降温和通风;建筑间距近,屋檐伸出墙壁多,常有“握手楼”样式,这使得房屋之间可以相互遮挡,增加阴影面积,减少日晒降温。其次,广东古建筑如广州五仙观和潮州开元寺都保留了相对古老的建筑元素,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滞后性更新。再次,广东古建筑呈现出民系多样性的特征,如广府民居、客家民居和潮汕民居成为广东地区三种风格迥异的民居类型。最后,广东古建筑还容纳吸收了海外文化,呈现出中西建筑元素交杂的特征。

随后崔所长谈及广东古建筑主要可分为以下六大类: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学宫建筑、古塔建筑和近代建筑。民居建筑主要包括陈家祠、丘氏棣华居、许驸马府、满堂围、花萼楼、竹筒屋、骑楼、西关大屋和开平碉楼。南北传统民居差异明显,北方民居争取日照、“围”出庭院;南方民居则讲求避暑通风,重视“挖”出天井。广东传统民居主要以“三间两廊”为原型进行创建。潮汕民居的下山虎、四点金样式也是该形制的变型。客家民居在“三间两廊”的基础上形成了方形、马蹄形、圆形和组合形等四种典型围龙屋形态,宗教建筑主要包括光孝寺、潮州开元寺、南海神庙、悦城龙母祖庙、佛山祖庙、怀圣寺和圣心大教堂。园林建筑主要包括东莞可园、清晖园、余荫山房和梁园。学宫建筑主要包括番禺学宫和揭阳学宫。古塔建筑主要包括云龙寺塔和三影塔。近代建筑主要包括中山纪念堂、粤海关和泮溪酒家。

最后,崔所长与现场观众展开互动。崔所长一一回答了观众的热情提问,同时提出,研究广东古建筑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筑发掘蕴藏的文化,鉴古知今,当今的古建筑重修重视保留建筑的原真性,注重动态保护维修,她强调每一处古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希望在座的朋友们都能珍惜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了解古建筑所承载的厚重文化。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期讲座系研究院“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第一讲。“学海争鸣”系列公众讲座以岭南地区多方位、多领域的本土人文特色、内涵等相关内容为主题,延伸至岭南文化相关探讨,兼及经典的、热点的学术和文化话题,整合广州大学优质学术资源,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主讲,面向市民开放。

(文字:陈晓环;编辑:韩翰;审核:禤健聪,罗欢)

Copyright © 2024 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文化科技中心二楼

Copyright © 2021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行政东楼前座646、648  邮编:510006